【名家观点】通膨真的要来了吗?

整合产业、服务产业、发展产业

【名家观点】通膨真的要来了吗?

2021-6-17 台灣食品暨製藥機械工業同業公會

2021-06-17 03:19经济日报简锦汉
 
随着疫情的缓和,欧美地区的管控措施逐步解除,经济活动也恢复正常。但国际股市非但没有太大的庆祝行情,反而在4月至今出现反覆震荡剧烈。其原因之一是通膨疑虑。通膨的疑虑可从几个方面观察。首先是原物料价格的大涨;其次,房地产及金融资产的价格也因为超低的利率而飙长。另外,美国的物价指数年增达4.2%,远超过美国联准会所订定的2%目标。而从美国的10年期公债所推估的通膨率显示,投资者预期未来十年美国平均的通膨率高达2.42%。

另外,德国5月的通膨率也达2.4%,德国央行更预测通膨率在近期达4%。中国大陆前五月生产者物价指数年增率也4.4%,是2018年来的最高,而且预期会持续攀升。现在连美国联准会的理事会都因为物价的上扬,而讨论到缩小货币宽松的规模。这波物价的上涨会持续下去吗?
 
 
对于这个问题,有两派的意见。有一派(包含美国联准会在内)认为,物价上涨是暂时的,因为各国经济活动在不久前才重新起动,供应链在疫情期间暂停运作后还没准备好全力运作,年初的天候异常、工厂火灾让生产停顿,先进国家宽厚的疫情纾困措施让人们的可支配所得增加,也让失业者重回职场的意愿降低。他们认为随着供应链恢复正常运作,纾困措施的退场,物价的上涨就会回到疫情前的轨道。
 
另外,今年第2、第3季的通膨率,部份是因为去年同期物价下跌的基期效应而飙高;去除基期效果后,今年第2季的物价上涨率就温和多了。
 
另一项因素是全球经济在疫情后复苏的速度不一。美国是经济复苏的领头羊,经济活动畅旺,甚至是火红,但其他主要国家,例如欧盟、日本等,经济复苏速度都不理想。过去十几年全球化所带来的平稳物价也让一些经济学者认为平稳的物价是常态。
 
但也有另外一派经济学者及金融业者认为物价的高涨会持续,而且会恶化。他们认为拜登政府的财政扩张政策,让总体需求大增,打破总体供需平衡,让物价上升。疫情期间人们所累积的储蓄及资产的暴增让消费者累积了强劲的消费动能。美中贸易纷争、生产制程由全球化转变为区域化、进口关税等,也推升了物价。这种种因素很可能会触动恶性通膨的循环。
 
我认为最近这波的物价上扬很可能是解封初期消费暴增、供应链失衡所造成的短期现象,但也有可能演变成全球恶性通膨,其中的关键是消费者及厂商对于通膨的预期。
 
 
现阶段,生产者物价指数的成长远比消费者物价指数来得高,代表厂商吸收了部分的原物料价格上升造成的成本增加。但一旦消费者及厂商都认为物价上涨会持续甚至恶化,厂商会把上升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而消费者在接受物价攀升的同时,也会提高消费,不然未来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劳工也会因为通膨而要求雇主提高薪资,劳工加薪也让厂商成本增加。这样的循环会造成物价急遽成长。
 
初步看来消费者的确对物价的上扬有一些预期。在5月,美国消费者对未来一年的通膨预期是4.6%,是十年来的高点。另外,从「通膨」或「物价」等关键字搜寻次数观察,无论在美国、欧洲或台湾,关心通膨的人也变多了。这都显示,民众已经意识到物价得变动了。
 
接下来我们就要密切观察欧美地区劳动市场是否继续增温、厂商是否把原物料等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以及各国央行是否能成功说服消费者及生产者这波物价上涨是短暂的。但长远来说,过去十几年平稳的物价,可能会因为美中关系、生产区域化、大陆人口老化、以及各国的力行减碳而有所改变。

选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