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鎖效應/線上線下整合 打造商圈新樣貌

整合產業、服務產業、發展產業

連鎖效應/線上線下整合 打造商圈新樣貌

2021-4-22 台灣食品暨製藥機械工業同業公會

2021-04-21 23:57經濟日報 李培芬(社團法人台灣服務業發展協會總顧問)

曾幾何時,連鎖企業最仰賴的經營資源——黃金店面,如今變得隨處可得,並有更多選擇,商圈風貌正在轉變之中。

最大的轉變就是店面閒置率大增,其次是業態的組成,更多的餐飲壓縮了零售的存在感,服務業也不遑多讓,醫美、Spa、美甲,還有各式各樣補習班。

社群經濟發酵,許多新興補教業者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線上學習、實體的網路教學補習班、才藝班、手作班已不稀奇,老闆養成班、二代學院…,什麼都有、什麼都不奇怪。

因此,未來商店的角色隨之改變,若單純只是銷售、服務的場域,那麼,存在的價值將逐漸降低,代之而起的功能是展示與體驗。

展示的功能不僅僅是陳列而已,還必須搭配導購演繹,原本的銷售服務人員,成為展示導購的演出者,賣場成為「秀場」與「舞台」,銷售話術被情境劇本所取代,在現代人「有」中銷售,賣的本來就是一種感覺,而不再僅限於需求。

體驗則完全將商店升級為「行銷的場域」,美國新一代珠寶商運用的正是人際沙龍,營造像姊妹淘聚會的場景,交換各式珠寶知識,看秀、評比,購買的結果是自然而然的。

再將眼光放大至商圈,台灣都市規劃前瞻性不足,不過,40年就限制著城中心區市容升級,台灣六都都有新開發區和城中心區,新區老區並存的反差景象。

當然,各縣市政府也都用文化、文創來為老區妝點,但又凸顯了另一個問題,對於歷史建築的修繕、保存與運用,每每看見老建築變成餐廳、咖啡廳,這就是保存並運用了老建築嗎?

而老建築又如何融入周邊環境,使之形成新的整體生活區域,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有的鄉鎮刻意保存了老街,但老街的凋零卻是與日遽增,新世殘像格外令人痛心。例如台北的迪化街,只有辦年貨時才會想起。

目前商業服務業店面運用的新趨勢有五:

一、用短租取代長租: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快閃店,透過快閃飢餓行銷,同時也營造稀缺的限時感,強化顧客對品牌的體驗。

二、標準差異化店格:美學經濟經不起美感疲勞的保鮮期考驗,體驗經濟取而代之,一店一景思潮風行,正面增強顧客的體驗。

三、布點中衛體系化:小型店靈活刁鑽、旗艦店推高品牌,兩者搭配群聚於商圈,既能吸引眼球,也賺得實惠,提供顧客更多體驗。

四、開店行銷一體化:連鎖開店布局屬於營運的工作範疇;行銷則屬於品牌部門的事務範疇,營運與行銷攜手合作,造店本身也能營造議題行銷,例如:高級感的便利商店、200坪的便利商店,豐富消費體驗。

五、商圈商店總體營造:商圈乘載商店、商店乘載消費、消費乘載需求、需求引領商業,商業服務業開店策重商圈,並非單一打造商店,商圈助推購買的體驗。

商業店舖需求持續降低,「如何不增加店卻擴增營收?」「如何用最少的店創造最大的營收與利潤?」商圈結構正在轉變,商業模式也要跟得上時代的改變。

選單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