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台美邁向供應鏈3.0時代

整合產業、服務產業、發展產業

【名家觀點】台美邁向供應鏈3.0時代

2021-6-30 台灣食品暨製藥機械工業同業公會

2021-06-30 01:32經濟日報 李淳

最近台美之間最重要的發展,不只在TIFA會議是否召開,而是美國啟動供應鏈重組後,台美供應鏈3.0時代的影響及因應。

先定義一下何謂台美供應鏈3.0。55年前第一個加工出口區出現,可謂台美供應鏈1.0時代的開始。此時美國企業及政府在與日本的電子產品競爭中節節敗退,開始將生產製程移出美國,政府也給予租稅誘因鼓勵外移。美國先是自行在台灣投資設廠,後來逐漸放棄自製。改委託台灣廠商代工貼牌,第一代台美供應鏈成長迅速。2.0時代則是90年代台商代工廠開始外移中國大陸、東南亞,同時本土代工朝向高科技領域進展;到今天為止,台美供應鏈基本還處在2.0時代。

台美供應鏈最令人驚訝的地方是「歷久彌新」。歷經近60年發展,期間從中國大陸到東南亞甚至墨西哥眾多競爭者的複製、追趕,台商依舊在重要供應鏈中維持住核心地位。除了眾所周知的半導體及iPhone外,時至今日超過八成的美國筆電品牌,也都還是由台商代工生產。除此之外,從紡織到運動用品一樣是Made by Taiwan。

經濟部的調查顯示,2019年時台商接單後移至海外生產的比率為53%,其中有45%是移至中國大陸;而且在海外生產再外銷的比重超過七成。我們過去曾經做過一個比較,發現台、日、韓、德、在大陸及東協投資生產後的出口比例,台商也都是最高。也就是說在2.0時期,台美供應鏈並未消退,只是代工地點改變。

我常開玩笑台美供應鏈2.0對發展經濟學造成挑戰,因為「先進國家產業升級、生產外移後進國家」理論上應該生生不息的循環,遇到台灣後似乎停頓下來;半導體代工反而變成先進技術,其他台商則將是生產據點遷往後進國,繼續生生不息的代工。

台美供應鏈3.0時代,基本是指美國啟動的十個關鍵供應鏈(半導體、先進電池、公衛、資通訊、能源、運輸及國防等)檢討下,認定這些重要產品供應鏈因為仰賴進口加上本土產能不足而顯著脆弱,更有受制於人的風險。歐盟也在今年5月提出類似的報告,更取了一個聳動的解決目標,叫做「提升戰略自主性」。不止於此,美國參議院4月通過的「戰略性競爭法」中,更納入了推動降低「所有」美系供應鏈對中國大陸依賴的重組條款。

供應鏈關係可以只是檢視產業分工、技術移轉甚至利潤來源的指標,但從1.0到3.0,60年來台美供應鏈這種超長期代工關係,意味著台美供應鏈絕對不是只有產業技術或商業夥伴的性質,更反映出台美雙向信賴、互惠的長期利害關係。

誇張一點的說法,無論從合作經驗、產製效率、科技進度乃至於價值互信,至少在代工抬轎領域,美國應該都不容易找到能夠取代台商的夥伴。反之,台灣及台商供應者一路走來,除了生產地點改變外,其實也沒有太多「選那邊」的疑惑。

邁向台美供應鏈3.0,前述背景很重要。第一,因為在美國(及歐洲)的供應鏈自主戰略,是沿著2.0的脈絡檢討修正,而非跳躍式的革命。第二,台商及台灣是不少關鍵供應鏈在2.0時代的核心夥伴,有權也應該獲得更多資訊。第三、非關鍵供應鏈在美中戰略性競爭關係下似乎也有改組壓力,一樣應該讓2.0時代的核心夥伴了解更多,以便協同調整布局。

歸納而言,戰略自主性一樣需要抬轎者。供應鏈3.0要成功,台灣及台商必須要參與,而且要高度參與。在此情況下,目前台美針對供應鏈3.0的對話溝通其實還不夠,轎夫們還有很多疑惑、不確定。60年「歷久彌新」的供應鏈經驗告訴我們,美歐唯有把台商及台灣當成3.0計畫的核心隊員,才會產出預期的結果。(作者是中經院WTO與RTA中心副執行長)

選單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