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觀察/中小企家族企業化 打破經營魔咒

整合產業、服務產業、發展產業

趨勢觀察/中小企家族企業化 打破經營魔咒

2021-11-23 台灣食品暨製藥機械工業同業公會

2021-11-23 04:49 經濟日報 / 佘通權(中華工商研究院副教授)

台灣中小企業現有家數128萬家,占全體企業家數97%、就營業額而言,占全部企業比率約為30%、在就業人數方面,占全國總就業人數的78%,也就是說台灣工作人口當中,將近八成的人是在中小企業中任職,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統計,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13年,所以有八成的台灣工作人口及其家屬,根本還沒有接班就結束營業。

很多中小企業老闆說:我們都已經成立30幾年了,早巳超過平均壽命,但卻在第14年起營運開始停滯、利潤逐漸萎縮,主要是中小企業資源有限,欠缺良好的組織跟制度,以致不能吸收好的人才,遇市場有變革的時候,又不能適時彈性調整新的商業模式,致員工流動率高,一直惡性循環下去,中小企業想要持續經營,恐怕得培植出高階經理人先做過度接班,然後再考慮二代接班問題。

台灣是個島國,若想長期發展必須拓展外銷賺取外匯才有前途,而中小企業偏偏欠缺國貿人才,不易增加外銷部分的營業額,比較明智的做法,可透過國貿局平台找尋媒介的機會,或參加該局舉辦的國際參展活動,找到通路及客戶。

其次,查現有中小企業營運模式多半是OEM,殺價競爭激烈,賺取微薄的工資,經營相當辛苦,若能將經營模式改為ODM,或許能提高附價值。

中小企業請不起研發人才,沒有研發部門,自然沒有新產品這項營收,建議與工研院合作研發,運用國家資源,借力使力,進而創造新產品市場。

筆者現輔導一家位於樹林生產塑膠軟管的工廠,最早從園藝澆花用管做起,慢慢演進到工業及廚房用管,最後再往上游生產醫療用袋的塑膠粒原料發展,但其核心產品都是塑膠押出工程,由於不斷發展用途別客戶,歷年來營收與獲利大幅成長,並獲得國家磐石獎,可資借鏡。

中小企業老闆等於一人公司,增資不易,形成有訂單沒有資金的窘境;況且中小企業財報資料不好看,普遍擔保能力不足,除非透過信保基金保證替代擔保品,否則不易取得銀行貸款,企業為了生存最後轉向民間籌資,而民間利息比銀行高出數倍,賺的錢還不夠付利息。

經濟不景氣時,企業應保有現金才能稱王;因此如何運用有限的資源去做無限的事,便要考驗中小企業主的智慧。

例如,為了滿足現有的訂單購買生產設備,因設備投資金額動輒上億,如未來訂單不穩定,不僅血本無歸,還會影響資金周轉,為避免巨額的現金被侵蝕,可採用先租賃或委外代工,等到營運穩定後,再買回該設備。

坊間中小企業之所以有競爭力,主要是人力精簡,都是單打獨鬥,不僅沒有預算制度,即使有也是編不準,常言道:預算編不準天天跑3點半。

以行銷預算為例,業者通常根據歷史資料求出一個平均值,例如,運用過去三年銷售量÷3 x 1.1得出明年的預計銷售數,由於平均值無法找到差異,當然無法改善問題,更不能達成目標,所以中小企業首要工作就是加強預算管理。

後疫情時代,中小企業經營要力求做到「家族企業化」,別動不動拿經濟衰退當藉口,中小企業多憑主管主觀意識做考績,欠缺一套客觀的KPI激勵制度,獎金沒發在刀口上,以至於留不住人才,因此,平時企業應積極做好餵飽產能,時時刻刻想著讓企業賺錢,企業賺錢了,員工待遇才能提高,盡量不要實施無薪假,老闆對待員工如生命共同體,只要你的事業遵照以上的鐵律,就能打破13年的魔咒。

選單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