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貨來台「洗產地」趨緩 今年來僅十餘件違規

整合產業、服務產業、發展產業

陸貨來台「洗產地」趨緩 今年來僅十餘件違規

2020-07-15 台灣食品暨製藥機械工業同業公會
中國大陸貨品違規來台「洗產地」狀況趨緩,今年以來僅十餘件。(經濟日報系資料庫)
中國大陸貨品違規來台「洗產地」狀況趨緩,今年以來僅十餘件。(經濟日報系資料庫)

2020-07-15 00:18經濟日報 記者翁至威/台北報導

財政部關務署昨(14)日表示,今年以來中國大陸貨品違規來台「洗產地」狀況趨緩,一方面可能是疫情導致國際貿易降溫,一方面也因美方相當關注此事,台灣海關查緝相當徹底,避免不肖廠商違規轉運。根據統計,自2018年7月至今累計查獲陸貨洗產地案件共120餘件,今年來僅十餘件。

美中貿易戰自2018年開打以來,美中之間頻打關稅戰,為了避免大陸產製貨品(MIC)繞道來台洗產地洗成台灣製造(MIT),關務署緊盯MIC貨品來台轉運情形,是否有原產地標示不符等情形。
關務署副署長彭英偉表示,海關針對大陸來台轉運貨物加強查緝,自2018年7月統計以來累計至今,合計查獲並開罰120餘件,其中以輸往美國為最大宗,約50餘件,主要是受到美中關稅戰影響;另外由於歐盟對大陸的自行車等貨品課徵反傾銷稅,企圖來台轉運輸往歐盟的陸貨也不少。

不過今年受到疫情影響,國際貿易明顯降溫,再加上美方壓力,海關緊盯陸貨來台轉運情形,此外經濟部也修法加重洗產地罰則,罰鍰上限從新台幣30萬元提高到300萬元,各種因素綜合影響下,今年上半年查獲並開罰案件僅十餘件,明顯趨緩。

至於查獲的違規轉運貨品樣態非常多元,包括自行車、塑膠薄膜、靜電標籤等都有。

彭英偉也表示,近日財政部預告修正自由貿易港區貨物通關管理辦法,將「遵守產地標示規範」明確納入自主管理項目,防杜不肖廠商利用自由港區違規轉運貨物,六港一空的自由港區共117家業者將是規範範圍。

彭英偉指出,其實在修改通關管理辦法之前,海關針對自由港區也會查緝是否有違規轉運情形,不過之前由於沒有明確入法,較容易產生爭議,因此透過此次修正讓法規明確化。

關務署表示,為維護MIT信譽及台灣產業貿易利益,提醒業者務必遵守相關規定,並在出口報關前審慎檢視產品是否符合實質轉型要件,並誠實申報,以免挨罰。

選單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