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會訊息
移工匯兌 非金融機構可兼營
2021-06-30 00:55經濟日報 記者楊筱筠 ∕ 台北報導 監理沙盒的兩家新創業者,將有機會離開沙盒正式落地。中央銀行昨(29)日宣布,修正外匯收支或交易申報辦法,以利非金融機構向金管會與央行申請兼營外籍移工匯兌業務,有望嘉惠國內75萬名外勞。
閱讀更多救援無薪假 勞部紓困加碼
2021-06-30 04:24經濟日報 記者江睿智/台北報導 本土疫情持續衝擊勞動市場,勞動部昨(29)日宣布新的紓困計畫。勞動部將針對三級警戒期間受疫情影響而有減薪或無薪假者,且投保就業保險的投保薪資在2.4萬元以上、有一定雇主的在職勞工,提供生活補貼1萬元,以紓緩生計衝擊。
閱讀更多【名家觀點】台美邁向供應鏈3.0時代
2021-06-30 01:32經濟日報 李淳 最近台美之間最重要的發展,不只在TIFA會議是否召開,而是美國啟動供應鏈重組後,台美供應鏈3.0時代的影響及因應。
閱讀更多外銷訂單連15紅 年增34%
2021-06-22 03:59經濟日報 記者鍾泓良/台北報導 今年5月中旬因本土疫情爆發,我國防疫進入三級警戒,卻無損外銷訂單表現。經濟部統計處昨(21)日公布5月外銷訂單金額高達522.9億美元,為歷年同月新高,年增34.5%,是連續15個月的正成長。統計處更預測,今年6月、第2季及2021年上半年外銷訂單表現都有望拿下「史上最強」。(延伸閱讀:連14紅 四月外銷訂單大增42%)
閱讀更多三級警戒》移工防疫再升級!未落實最重將罰30萬罰鍰
新頭殼newtalk | 林冠妤 綜合報導 發布 2021.06.21 | 14:43 由於近期苗栗有移工群聚感染的事件,為了加強落實防疫工作,指揮中心提出相關的措施和建議事項,要求雇主應加強落實移工的防疫工作,包含工作區域應分艙分流、每天進行移工健康監測及記錄移工出入足跡事情,強制規範若沒有依規定辦理,將應情節輕重罰6萬至30萬元罰鍰。
閱讀更多新北市府開課 助企業攻電商
2021-06-22 01:43經濟日報 記者鍾泓良/台北報導 疫情三級警戒持續延長,實體店家業績大受影響,民眾多宅在家購物,正是業者轉型的好時機。為協助企業擴展線上購物商機,新北市政府推出電商系列課程,以「圖文溝通」、「數據廣告」、「影音直播」等三大主軸,系統性協助新北企業拓展電商通路,以降低疫情對企業衝擊,23日前歡迎業者踴躍報名。
閱讀更多商業興觀點/落實永續經營 強化ESG報告透明度
2021-06-22 00:04經濟日報 趙文瑜(孔孟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新冠肺炎(COVID-19)自2020年初開始,就以驚人的速度擴及全球,並持續影響至今。疫情期間,人們的生活產生巨大改變。為了生存,每個人都被迫學習如何快速適應當前的情勢,除了要設法找到最適合的方式維持日常生活,同時也重新定位了自我的價值。
閱讀更多女力菁英學堂/自我提升迎轉機
2021-06-22 00:04經濟日報 徐禹錚(商業發展研究院商業發展與策略研究所研究員) 根據國際永續評比機構標準普爾《2021永續年鑑》指出,愈來愈多企業意識到氣候變遷風險以及其對於企業營運潛在的長期衝擊影響。近年來,全球資本市場受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響,資金有轉向「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與公司治理(Governance),簡稱ESG」績效較好企業之趨勢,而我國作為許多國際大廠重要供應鏈中的一環,所面臨之衝擊及挑戰可見一斑。
閱讀更多3級警戒滿月 專家建議先降至2.5級
2021-06-17 04:48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謝承恩、許政榆、楊雅棠、林麗玉、王敏旭、張睿廷、江良誠、王慧瑛/連線報導 本土疫情爆發,全國三級警戒於本周六滿月,許多民眾期盼疫情趨緩、警戒降級,也有專家建議先降至二點五級,等長輩打完疫苗再降至二級。
閱讀更多中小企業「壓力山大」!經濟學家最想問央行的三個問題
2021-06-16 16:59經濟日報 記者陳美君/台北報導 中央銀行將於17日召開第2季理監事會議,國內經濟學家指出,對於這次的央行理監事會議,經濟學者們最關注的首要問題是,面對國內嚴峻疫情,從事外銷的中小企業「壓力山大」,面臨原物料大漲、新台幣匯率強升的雙重壓力,該如何因應?其次,內需產業急凍,政府與央行紓困措施能否將資金送到需要的企業與民眾手中?(延伸閱讀:央行17日理監事會 貨幣政策該緊還是鬆?)
閱讀更多【名家觀點】通膨真的要來了嗎?
2021-06-17 03:19經濟日報 簡錦漢 隨著疫情的緩和,歐美地區的管控措施逐步解除,經濟活動也恢復正常。但國際股市非但沒有太大的慶祝行情,反而在4月至今出現反覆震盪劇烈。其原因之一是通膨疑慮。通膨的疑慮可從幾個方面觀察。首先是原物料價格的大漲;其次,房地產及金融資產的價格也因為超低的利率而飆長。另外,美國的物價指數年增達4.2%,遠超過美國聯準會所訂定的2%目標。而從美國的10年期公債所推估的通膨率顯示,投資者預期未來十年美國平均的通膨率高達2.42%。
閱讀更多放無薪假 單周大增1,318人
2021-06-17 01:23經濟日報 記者江睿智/台北報導 全國防疫升級第三級,國人減少外出,衝擊民間消費,減班休息(俗稱無薪假)增溫。勞動部昨(16)日發布最新無薪假統計指出,目前有625家、6,383人實施無薪假,較上一周大增158家、1,318人,以住宿餐飲、批發零售業增加最多。 勞動部勞動條件及就業平等司長黃維琛表示,受疫情影響,餐飲業禁內用,營業受到影響,其中像是吃到飽、鍋類等餐廳,轉型外帶較有困難,因此部分業者實施無薪假;加上學校停課,團膳業者也受影響,減少肉類、加工食品供應,上游與餐飲有關的食品批發零售業、食品製造業也跟著受到波及。
閱讀更多業務最前線/目標管理 善用拆解法達陣
2021-06-17 00:16經濟日報 吳育宏(BDO副總經理、台灣B2B業務行銷專家) 嚴峻的疫情讓多數公司開始實施「在家上班」(WFH, Work From Home)。許多企業甚至預估,未來即使疫情趨緩也會繼續採用WFH的模式。看來「數位轉型」不只是零售業的課題,也成為各行各業商業活動必須面對的改變。
閱讀更多「東南亞經貿工作推廣平台第十二次會議」(線上會議)
研討主題:緬甸政變對緬甸經濟與臺商之影響 將於7月8日(四)台北時間下午2點舉辦,本論壇因新冠疫情影響,調整為線上論壇,以視訊會議的方式進行。
閱讀更多七項稅收創高 證交稅最亮眼
2021-06-11 04:36經濟日報 記者翁至威/台北報導 財政部昨(10)日公布最新稅收統計,今年5月稅收2,932億元,年增近三成;前五月累計稅收8,932億元,是歷年同期新高,年增近兩成。其中包括證券交易稅、營業稅、關稅、房屋稅、遺產稅、菸酒稅、契稅等七稅目累計稅收都創歷年同期新高。
閱讀更多中斷四年 台美TIFA會議要開了
2021-06-11 06:24經濟日報 編譯湯淑君、季晶晶、記者鄭鴻達/綜合報導 美國貿易代表署戴琪大使昨(10)日與行政院政委、經貿談判辦公室總談判代表鄧振中在台北時間晚上舉行了視訊會議,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表示,雙方同意要在未來數周內,召開第11屆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會議。
閱讀更多員工染疫職災認定 三情境
2021-06-11 02:49經濟日報 記者程士華/台北報導 疫情帶給商家極大風險,若員工不幸染疫,雇主到底有沒有責任呢?德勤商務法律事務所指出,依據職災實務認定要件,雇主必須留意三類場合,包括員工於提供勞務過程中、於工作場所中,甚至是於工作前後通勤時染疫,皆有可能構成職災認定,為雇主帶來職災補償、公傷病假等相關成本。
閱讀更多數位沛方/數位行銷…先做好兩件事
2021-06-11 00:12經濟日報 王如沛(知名數位行銷顧問) 企業想要做好數位行銷,必須注意的環節很多,特別是在競爭激烈的產業更是如此!因為我們很難在一開始就成為某個產業的領導品牌,特別是當人力時間預算有限的情況下。為了要達到精準有效的數位行銷操作,一開始必須鎖定做好兩件事情:
閱讀更多會計師看時事/優化ESG治理 打贏供應鏈國際賽
2021-06-11 00:12經濟日報 陸孝立(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公司副總經理) 自全球供應鏈受疫情重創,產業特定生產基地供給中斷,不僅損害區域發展,也連帶造成了嚴重經濟損失,這場突如其來的災變,使「供應鏈韌性」再次成為國際企業永續發展的首要課題。除了透過建置多元生產基地、雙源採購(Dual-sourcing)等備援手段強化危機應變外,企業也在傳統QCDS管理標準上,進一步加入環境、社會、治理(ESG)的績效要求,藉此檢視供應商體質,以確保其有足夠的韌性來因應未知風險的挑戰。
閱讀更多氣候變遷 企業減碳成必修課
2021-06-09 00:10經濟日報 社論 阻止氣候暖化,不僅是環保界的共識,也是全世界領袖的政治目標,部分先知先覺的企業更已在籌劃未來的方向,因應新的法規,現在這股風潮正在席捲最頑強抗拒的石化業者。
閱讀更多出口亮麗表現 潛藏兩變數
2021-06-09 01:32經濟日報 記者翁至威/台北報導 5月亮麗出口的表現,未來有不少隱憂。財政部昨(8)日分析,展望出口,國內外疫情發展、美中貿易談判變化是兩大變數,又以疫情影響至為關鍵;但同時也有四大利多,包含國際經濟復甦、新興科技運用商機、國內半導體製程優勢、台商回台投資等,6月出口表現仍樂觀,但下半年就要再觀察。
閱讀更多疫情重創服務業 商總開出救命七大藥方
2021-06-09 00:24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綜合報導 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重創服務產業。商總理事長許舒博昨(8)日表示,台灣疫情來得又急又猛,部分產業陷入即刻停工、業績歸零、員工生計難以為繼的生死關頭,向政府提出七項呼籲,希望救救產業。
閱讀更多企業投資損失 留意認列時點
2021-06-09 00:56經濟日報 記者程士華/台北報導 企業為創造利潤而投資其他公司,難免遇到踩雷案例,南區國稅局指出,如果遇到投資對象減資、合併、破產或清算等四類情形,可以認列為投資損失減免所得稅,不過仍要留意認列損失的時間點,以免在錯誤年度認列。
閱讀更多